军官的选拔机制高度还原了历史背景下的军事体系。游戏中的军官分为士兵、军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四类,每类角色通过特定途径晋升。士兵通过战斗积累经验提升等级,军官需参与指挥任务并制定作战计划以增强战略能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则依赖资源投入研发或维护装备。这种分工设计体现了二战时期军队专业化管理的核心逻辑。

军官晋升的核心条件与历史背景紧密关联。以日军为例,游戏设定中军官必须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而晋升至大佐需进入陆军大学深造,且仅限成绩前20%者报考。这一机制反映了现实中日本军队阶级固化的特点,普通士兵几乎无法跨越士官与军官的界限。游戏通过停年系统模拟晋升时间限制,例如大佐需服役满两年才可晋级,强化了历史真实感。

选拔流程的严谨性体现在多维评估上。除基础战斗技能外,军官需通过指挥模拟测试,包括地形分析、兵力调配和战术决策。支援类军官还需考核工程、医疗等专业能力。游戏内设专业考评委员会机制,对预选对象进行盲评打分,结合档案审查与实战表现综合判定,这与二战美军采用的评价中心技术高度相似,后者曾用于特工与军官选拔。

军团系统进一步扩展了军官的实战培养路径。拥有指挥官权限的玩家可将城市改造为军团基地,通过联合作战任务积累军团功勋值。高级军官需在百人战场中协调闪电战、城市攻坚等战术,其决策效率与团队胜率直接挂钩晋升速度。这种设计借鉴了二战后期德军因伤亡惨重而简化晋升程序的历史现象,但游戏仍保留了基础军校培养的前置条件。
游戏通过数据平衡展现不同阵营的选拔差异。德军军官可通过战场紧急晋升机制快速升职,对应历史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士兵三日即升排长的极端情况;而日军军官则受制于军曹天花板设定,士官最高仅能担任分队长。这些细节均基于各国军衔档案设计,例如日军军曹对应中士军衔,仅能指挥13人班组,与真实编制完全一致。